□晨報記者 言瑩
  女性,被大家稱為“先生”,是一種尊稱。在宇宙中3241號一顆小行星,是用她的名字命名的。這就是傳奇的葉叔華。坐在記者對面,87歲的葉叔華說:“在科學研究這座高山險峰上,我能望到好風景,卻爬不動了。不要指望我們還能做什麼偉大的事情,該讓年輕人來探索。”葉叔華現在還會參加一些重要會議,但其餘精力放在科普活動上。
  在物質上,葉叔華幾乎沒有追求。她扯著身穿的襯衫說:“這是我幾年前在城隍廟小店買的,好幾件衣服一起,很便宜。”
  曾3次修改大學志願
  葉叔華小學和中學期間隨家人多次搬遷,輾轉於廣州、香港、韶關、連縣等地。
  1945年抗戰勝利,中山大學招生,葉叔華初衷是報考文學專業。可是父親不同意,怕念文學將來連飯都吃不上,想讓她讀醫。葉叔華堅決不肯,三次修改志願,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填報了數學系。中山大學當時沒有單獨的數學系,只有數學天文系。葉叔華以理學院全區第一名的高分,被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錄取。
  大一時,鄒儀新教授講的天文課深深吸引了葉叔華。大二分系時,她選擇了天文系。
  1951年,葉叔華和愛人程極泰回到上海。程極泰去復旦數學系工作,葉叔華用了三個月,“敲開”徐家匯觀象臺(上海天文臺前身)的大門。
  提升我國世界時測時精度
  葉叔華的第一份工作,是測算標準世界時,這在測繪、國防、科研等很多領域都有應用。
  世界時,是以地球自轉運動為基準,通過天文觀測,再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計算處理後得到的標準時間系統。
  新中國各方面的建設都需要有精密地圖,世界時是測量經度必需的參數,時間工作的落後勢必影響到測繪工作。1958年,國務院要求建立我國的世界時綜合系統,葉叔華挑起重擔。
  法國人建造的徐家匯觀象臺,在新中國初期雖是全國唯一的從事時間工作的天文臺,但無論儀器和科研,都早已不能與當年參加世界經緯度聯測時相提並論,精確度在每年的全球授時公報中常排名墊底。
  葉叔華帶領的課題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適用的數學模型。此後幾年間,武漢、北京、西安、昆明的天文機構陸續增加了天文測時工作。經過努力,1964年,我國世界時測時精度躍居世界第二。從此,每一項研究,葉叔華都下決心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走在世界科學前沿。
  提議建射電望遠鏡
  文革期間,葉叔華不能幹本職工作,乾起了油漆工。油漆工師傅教她刷油漆,說:“小心做,以後成為一個好的漆工”。如今,她也是笑著談這段歷史,即使是被關過牛棚,也是雲淡風輕,一句帶過。
  已經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現在國際上情況怎麼樣?不知道。剛從牛棚放出來的葉叔華,跑去圖書館,在落滿灰塵的書堆里,她翻閱著大量國外天文學雜誌。
  射電望遠鏡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技術等,就此進入她的視野。這些空間新技術,讓測量精度一下子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以上。“文革”後期,中科院來各個單位問發展事宜,她就大膽提出了VLBI。還跑去當時的電子工業部跟人磨嘴皮子,說中國一定要做甚長基線和激光測月。
  第一步,建設射電望遠鏡。先建6米射電望遠鏡,1979年建成。第二步是造25米射電望遠鏡。後來開始參與美國和歐洲等一系列國際聯測。接著,在葉叔華的帶領下,上海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室規划了中國VLBI網的概貌:新建烏魯木齊25米射電望遠鏡,改建昆明10米射電望遠鏡,改進上海25米射電望遠鏡及數據處理中心。這使得上海天文臺和中國天文界,迅速趕上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天文從經典觀測轉向空間觀測的潮流。VLBI更是在我國探月工程中成功為嫦娥一號、二號、三號測定軌道,保駕護航,傳為佳話。
  如今上海新地標“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也是葉叔華一手促成的。“天馬”建設的每個階段,葉叔華都會去工地看看;建成投用後,葉叔華多次為前來參觀的公眾擔任講解員。
  [人物簡介]
  葉叔華:1927年6月出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稱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曾任上海天文臺台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上海市科協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和中科院重大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首屆“中國十大女傑”、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最高榮譽獎等榮譽稱號。  (原標題:葉叔華:被尊稱為“先生”的傳奇女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g12egro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